在向發展中國家提供了1.3萬億美元貸款(主要用於大型基礎設施項目)之後,中國將重心轉移到幫助其中許多國家擺脫巨額債務。最初的貸款大多是「一帶一路」倡議的一部分,中國的最高領導人習近平於2013年啟動了這一倡議,目的是在150多個國家建立更牢固的交通、通信和政治聯繫。但現在,提供大部分基礎設施貸款的兩家中國主要國有銀行已經減少了新增貸款。維吉尼亞州威廉斯堡威廉與瑪麗大學的研究機構AidData彙編中國發展融資綜合信息的新報告顯示,援助貸款佔中國對中低收入國家貸款的比例從2013年的5%攀升至2021年的58%。「北京正在扮演一個陌生而不太自在的角色——世界上最大的官方收債者,」該機構寫道。雖然「一帶一路」倡議為北京贏得了地緣政治影響力,並為經濟上有用的項目提供了資金,但中國的貸款也被用於建設沒有刺激經濟增長的昂貴項目,這些項目讓一些國家背上了現在無法償還的債務。北京最近發放的貸款中,很大一部分是中國央行向接受「一帶一路」倡議貸款的國家央行發放的。另一個巨大且不斷增長的份額來自與西方銀行集團合作的中國國有商業銀行。欠中國的未償債務是發展中國家欠各個國家、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私人貸款機構的巨量債務的一部分。不可持續的債務一直是貧窮國家長期存在的問題。但最近新冠疫情造成的經濟衝擊,以及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導致的全球能源和食品價格飆升,使當前的週期變得尤為嚴重。中國正在轉移其貸款的重點,而美國則在試圖效仿中國與發展中國家建立牢固關係方面取得的早期成功。川普政府和國會為回應「一帶一路」倡議而創建的美國國際開發融資公司計劃於本週宣布,為希臘的造船廠現代化提供1.25億美元貸款,為斯里蘭卡的港口擴建提供至多5.53億美元貸款,以上信息是了解計劃內情的美國官員透露的,在計劃宣布之前,這些官員沒有被授權公開談論這些貸款。中國「一帶一路」倡議早期的快速擴張震驚了美國官員,他們認為該計劃正在侵蝕美國的影響力。2018年,川普政府和國會合併並擴大了兩個機構,成立了開發融資公司。在截至9月30日的12個月中,該機構提供了93億美元的項目融資,高於前一年的74億美元。AidData發現,2014年至2017年間,中國提供的開發融資幾乎是美國的三倍。但到2021年,中國提供的資金僅比美國多30%。斯里蘭卡有最具政治色彩的中國基礎設施項目之一:漢班托塔一個價值11億美元的港口。漢班托塔位於可倫坡東南約209公里處,是時任斯里蘭卡總統馬欣達·拉賈帕克薩的政治大本營。這個港口的吞吐量很少。當該項目無力償還債務時,中國實體獲得了該港口和周邊6000公頃土地的99年租約。(美國提供的至多5.53億美元貸款將用於擴建斯里蘭卡首都和主要城市可倫坡繁忙的港口。)「一帶一路」倡議的大部分工作都是由中國的建築和工程公司完成的,這些公司向亞洲、非洲、拉丁美洲、東歐和太平洋地區派遣了數以千計的工程師、重型設備操作員和其他專家。據AidData計算,自2000年以來,中國已經發放了1.3萬億美元的貸款,幾乎全部借給「一帶一路」倡議國家。中國提供的資金幾乎全部是貸款,而不是贈款,而且貸款的利率往往是可調整的。隨著過去兩年全球利率飆升,貧窮國家發現自己欠北京的款項遠高於預期。中國的貸款機構和承包商之所以能夠迅速建設項目,是因為中國政府很少要求進行廣泛的環境研究、財務可行性評估,或對被迫放棄土地的當地人口的遷移情況進行檢查。發展中國家的國家政府必須保證償還中國提供給地方和省級政府的貸款。AidData發現,在最初幾年,65%的貸款是由中國的國有政策性銀行發放的,尤其是中國國家開發銀行和中國進出口銀行。但面對許多問題貸款,這些銀行已經縮減了貸款規模,到2021年,這一部分在貸款中的佔比不到四分之一。在股票市場上市、但仍由政府持有控股權的中國商業銀行目前占貸款的另外四分之一。但它們主要通過貸款標準更嚴格的西方銀行向發展中國家提供貸款。中國官員辯稱,他們目前對發展中國家的貸款政策是謹慎的,同時避免直接討論以前的貸款。10月底在中國廣州舉行的國際金融論壇上,中國國家開發銀行負責全球金融的副行長郭蕾表示,「必須在防範風險的前提下保障發展。」AidData的執行董事布拉德利·帕克斯稱,中國的緊急救助貸款通常來自中國央行,主要用於那些難以償還北京金融機構以前貸款的國家。該研究所的新報告發現,近年來,中國向已欠中國巨額債務的國家提供的援助貸款平均為9.65億美元。AidData發現,相比之下,欠中國債權機構不多的國家平均獲得了2600萬美元的援助貸款。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每年發放的援助貸款比中國多,儘管這一差距一直在縮小。在緩解發展中國家債務壓力時由誰承擔損失的問題上,中國政府發現自己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其他債權人的分歧越來越大。曾任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官員、2022年卸任巴基斯坦央行行長的禮薩·巴基爾在廣州的論壇上表示,中國的金融救助不應被視為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競爭。「我認為這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互補,而不是在中國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之間取捨,」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