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當台積電不再「台」了 |
|
今年2月底,台積電日本熊本廠風光開幕,出席者包括日本經濟產 業大臣齋藤健、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董事長劉德音、總裁魏哲家、 索尼(Sony)代表執行役會長吉田憲一郎、電裝(DENSO)代表取締 役社長林新之助、還有熊本縣知事蒲島郁夫等,一時眾星雲集。
熊本廠登上了全球各大新聞媒體,也引起不少討論-台積電的成功 ,其他國家可以複製嗎?
■晶圓廠運作,水電與人才不可或缺
台積電2022年就貢獻了台灣7.94%的GDP,在光彩背後,其實也隱 藏了不少挑戰,即成就台積電不可或缺的三個關鍵角色-水、電、人 才。
2021年恰逢台灣52年來降雨最少的一年,筆者曾撰寫〈水資源效應 排擠下的護國神山迷思〉,指出缺水對密集用水的晶片製造業來說, 無疑是一記沉痛的打擊。
根據當時自來水公司的資料,用水大戶前三名分別為:台積電、中 鋼、中油,而台積電每日用水量約15萬8,900噸,是三大科學園區用 水量的三分之一。即使台積電祭出許多節水措施,用量依然相當可觀 。
■九州供水較台灣有優勢
那麼日本的供水狀況如何呢?九州地區近幾年與水相關的新聞,多 是暴雨與水患,水庫滿到警戒線,在水資源供給上,相較於台灣,日 本的確較有優勢。
除了水,運營台積電的另一重要元素是「電」。根據中華民國201 8年能源統計手冊,能源自給率約1.94%,2022年雖已經上升到2.3% ,但「電」在台灣還是珍貴資源。依據2023年國際能源總署(IEA) 統計,台灣工業電價格每度3.38元,韓國每度4.46元,台灣工業用電 價格全球第三低,低價更增競爭力。
台電在2023年曾調漲電價11%,但全年累積虧損仍高達3,820億元 。近期,不僅民生用電將調漲,工業用電也跟進,台積電這個用電特 大戶,年用電量超過50億度,電價漲幅也逾2成。
不少產業界人士指出,不樂見電費漲價,更重要的考量應是漲價是 否影響產業競爭力。尤其核一、核二已經除役,核三是否延役仍未知 ,台積電固然是吃電巨獸,但也為台灣貢獻了護國神山級的產值,然 而外資持有率逾74%的台積電,使用者付費實為合理。
■日本保留核電,為供電穩定留後路
那麼日本的供電狀況如何?根據《日經中文網》的數據,2020年日 本的能源自給率為11%。福島核災後,日本更提高了核電廠的安全基 準,目前只有十幾座核能廠重啟運轉,2023年仍傳出缺電消息,往後 需重啟與延役核能廠。
與台灣同是獨立電網的日本,一樣面臨用電增加與火力發電退場, 其實並沒有太多選擇。以核能發電,還是為自己留了後路。
最後是人才,前日相森喜朗(2000年4月5日-2001年4月26日擔任首 相)在敘述IT產業時,不是唸出字母IT,竟是英文單字的「it」,可 見日本對培育IT人才後知後覺。
■台積熊本廠吸走不少台灣科技人才
產業結構往往緊連國家政策,日本不重視IT,也顯示在工資上。日 本人力公司Human Resocia日前公布2023年全球IT技術人員平均年收 入排名,其IT人員平均年收入僅36,061美元(約114.1萬元新台幣) ,全球排第26。即使日本現在重點栽培IT產業人才,仍難追趕台灣深 厚的IT實力。
當台灣數位部才祭出數位金卡網羅國外數位經濟人才來台發展,台 積電卻因熊本廠開幕,讓台積電在台員工攜家帶眷的移居日本,共7 50人。把自己國家的人才往外推,實在有違治國邏輯。
當然,台積電赴境外發展,核心原因與日趨緊張的國際政治脫不了 關係。不同的人事時地物組合的台積電,也許會成為其他國家的護國 神山,但如何在過渡期中順利運轉,是個考驗。然而無論怎麼看,隱 藏其後的巨大成本,及其該付出的代價,都跟台灣沒有直接的關係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