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意識形態反核,可以休矣! |
|
台灣核能發電廠不斷被縮減,攤開整理自聯合國IPCC(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資訊的圖表,可見台灣低碳發電量在倒退,馬英九總統卸任前夕的2015年,台灣低碳發電有50兆瓦小時,到蔡英文總統卸任前夕的2023年,台灣低碳發電已倒退至47.6兆瓦小時,八年來還倒退嚕。
這二年台電虧損超過了一年的國防預算,目睹台灣因能源配置產生的虧損數字龐大,我都會感到心情沈重。相比起來,反核人士喜愛談論芬蘭OL3 (奧爾基洛托核電廠三號機)因施工過程不順而產生的虧損,這些反核人士口中的虧損,若攤提在60年使用年限上,只是台電「二年虧損的尾數而已」,何況,在台灣施工,是否會重複發生延宕?誰說一定會?
台灣發展不排碳電力進度落後國際,建議政府可思考讓核二、核三延役,核一、核四場址剷平,並引進類似芬蘭OL3等新型核電廠,有學者提出OL3建廠延宕及預算超支等資料批評,我認為工程延宕只是歐洲特例,可以解決,應思考的是新核能技術,而非意識形態反核,再來挑毛病的做法。
學者批評荷蘭OL3核電廠工程延宕14年才完工,預算超支,事實上,提新核能只是舉OL3為例,並非一定要OL3這個型號,科技不斷進步,台灣可以找尋更有效率、安全係數更高的核電技術,若一直討論OL3工程延宕十幾年,其實是文不對題,我們也沒有義務為OL3行銷。
如果不延宕工程,學者是否就支持核電了呢?建議要思考「新技術、新核電比舊核電更有效率更好。」
雖然目前太陽能與風能已經遍布台灣農田跟海岸,但發電占比不高,這些不排碳發電只占總發電量分別4.6%及2.2%,看過台灣發電能源類別後,我認為唯有核能與太陽能、風能搭配的「黃金組合」才能支持台灣的不排碳發電大幅進步的願景。
再次提醒,台電關掉核一、核二之後,財務上就是一場災難。台電在2021年~2022年就虧損掉5,460億元,另外還「隱形寄放」台電虧損在中油帳目上,金額高達2,000億元以上,但反核人士都不願面對而迴避不談。
建議核二、核三廠延役,是因為在全球安全係數比較上享有高評價,此外,建議核一、核四場址「剷平」,但「剷平」與否不是重點,只要核電廠的空地夠大,也可以藉由更新機組方式因應。
學者跟綠盟提出很多OL3施工進度與施工的缺失,OL3的延宕是肇因於跨國合作發生的商業糾紛與承包糾紛。各國的工人缺工與否,施工包商不一樣,芬蘭施工延宕,不代表臺灣施工也會延宕,臺灣舊有核一、核二、核三的施工並無延宕問題,一直集中討論OL3工程不順,並非核能是否可行的重點。否則為何荷蘭政府在2023年啟用OL3?芬蘭是重環保的北歐國家,成功啟用OL3後,芬蘭官方也盛讚OL3帶來的貢獻。
新的技術發電效率一定比60年前的舊核電廠效率好,一座反應爐可以高1.7倍效率,四座核電廠總發電將貢獻台灣總發電量30%,加上綠電持續擴建至供應總發電量的20%,則台灣的零碳發電量將提高到50%。這樣不僅追上國際低碳電力腳步,也有機會讓發電成本下降30%。
地球暖化,台灣碳排嚴重,台灣低碳發電量排名在國際落居135名,落後國際很多,台灣2023年的煤炭、石油及天然氣發電比率高達82%,學者迴避不談,如此迴避地球暖化的態度實在讓人遺憾:期望學者放下主觀,思考是否接受核電,這才是關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