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在2025年將邁入超高齡社會,陽明交大教授林志潔表示,關於失智者金融權益保障,美、英、日都有類似政策,考量到未來失智人口可能繼續提升,金融業必須重視失智者金融扶持。經濟日報與華南銀行將於11月19日共同舉行「金融守護論壇—失智友善 信託未來」,林志潔將專題演講,題目為「失智者的金融扶持—樂齡理財培力與安養信託」。台灣失智症協會指出,失智症患者在金融機構辦理業務時,除在操作機台、記憶密碼、填寫資料等有時會產生困難外,也需要第一線人員更多說明、引導與支援,更可能會因失智者身分,被拒絕辦理金融業務。此外,由於失智者判斷或認知能力降低,可能導致患者無法充分理解其行為的意義或後果,容易成為詐騙目標。政府、公會、企業均積極提出各種政策和服務,盡力預防可能的危害。金管會提出的《失智者經濟安全保障計劃》,主要包含兩大措施。一、推動失智友善金融體系及失智者財務安全保障策略。二、將失智症認識、財產信託及保險等議題納入金融體系宣導。信託公會2023年頒布《信託業辦理失智者或疑似失智者服務參考做法》,以教育員工有關失智症的症狀、如何辨識失智者、規劃失智友善空間並提供滿足其需求的信託商品與服務。林志潔表示,企業也有類似作法,奇美醫院今年聯合臺灣銀行、上海銀行、玉山銀行、台新銀行、彰化銀行、元大銀行、郵局、凱基銀行、台灣企銀與新光銀行等,成立失智友善金融一條街,藉由醫療、金融業的合作,提供失智者全方位的社區支持,並結合精準醫療失智風險檢測、AI預測科技與失智友善金融服務。林志潔指出,參考國外案例,美、英、日均有類似政策,例如美國要求銀行於發現高齡金融剝削時有通報義務;英國要求年長者開戶時設立第二聯絡人,以保障「脆弱性客戶」;日本也提高契約彈性,讓其親人能在特定條件下解除保險契約。考量未來失智人口可能繼續提升,金融業者必須重視失智者金融扶持,無論提供金融服務的友善程度或保護財產安全,均是未來需繼續提升的面向。